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图片
在生活中,不少人一辈子都被下肢疼痛困扰,腿沉、脚肿、关节发僵,走几步路就累得慌,可去医院做了彩超、拍片、验血等各种检查,结果往往显示 “没什么大问题”。这种查不出明确病因的下肢不适,其实和身体内部的气血、湿气失调脱不了关系。
人到了一定年纪,或者长期劳累、作息不规律,很容易出现正气亏虚的情况。正气就像身体里的 “防护网”,能推动气血循环,还能挡住外来的湿气、寒气。一旦正气不足,这张 “网” 就会变得薄弱,气血流动变慢,湿气、寒气这类 “浊物” 就容易往下沉 —— 毕竟下肢在身体最下端,就像房间里地势最低的角落,污水总会往那积。时间一长,湿气堵在关节、肌肉里,气血不通畅,自然会疼、会肿;寒气裹着湿气,还会让肌肉发紧、关节僵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腿沉得像灌了铅,阴雨天或受凉后更严重。
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情况还和脾、肾两个脏器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负责把身体里的水湿代谢出去,要是脾虚了,好比家里的 排水系统 坏了,湿气排不出去,就容易往下肢攒;肾主水,能调节全身的水液,肾虚的话,水液代谢紊乱,湿气也会趁机在下肢扎根。而且,气血和湿气是相互影响的,气血不足,推动不了湿气;湿气堵着,又会反过来阻碍气血流通,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吃了不少祛湿药,效果却不明显 —— 光祛湿不补气血、调脏腑,就像只扫积水不修水管,治标不治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这句话道破了湿气和脾的密切关系。脾的功能弱了,湿气代谢失常,身体就容易出现肿胀;而《灵枢・百病始生》中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更是直接指出,当身体正气不足时,湿邪容易从下部侵犯人体,引发疾病。这些古籍里的智慧,其实早就告诉我们,调理下肢的湿阻不适,不能只盯着 “祛湿”,更要兼顾补正气、健脾胃、畅气血。
结合这些理论,我在调理这类问题时,会用一个兼顾补气、祛湿、活血的方子: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黄芪 40 克、防风 12 克、肉桂 8 克、薏苡仁 35 克、芡实 25 克、陈皮 8 克、柴胡 12 克、白芍 18 克、半夏 10 克,再加上茯苓 20 克和当归 12 克。之所以把党参、黄芪的量加大,是因为它们能补足正气,就像给身体加个 “助推器”,让气血动起来,带动湿气往上走;白术、薏苡仁、芡实、茯苓这几位,能帮着脾把湿气化掉,从根源上减少湿气生成;防风和柴胡能理顺气机,让气血循环更顺畅,避免湿气 “卡” 在某个地方;肉桂性温,能驱散寒气,让身体内部暖和起来,寒湿遇热才容易散开;白芍能柔肝缓急,缓解肌肉紧张带来的疼痛;当归则能活血,让气血流通更有力,毕竟 “血行则湿散”;陈皮和半夏能理气化痰,防止湿气聚集成痰,加重阻滞。
这样的搭配,既考虑了 “提气升阳”,把下沉的湿气往上引,又兼顾了 “健脾祛湿”,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的代谢能力,还能通过 “活血散寒”,打通被湿气、寒气堵住的气血通道。很多粉丝用了一段时间后,反馈说腿没那么沉了,疼痛也缓解了,这其实就是正气慢慢恢复、气血流通起来、湿气逐渐消散的结果。
不过,调理这类问题不能急,毕竟湿气在体内积了那么久,就像老房子角落里的霉斑,得慢慢晒、慢慢清。除了用药,平时还要注意少碰生冷食物,别久站久坐,适当活动活动,比如散步、八段锦,都能帮着气血动起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意思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配合合适的方法,身体才能慢慢恢复平衡。
说到底,这种查不出原因的下肢不适,看似是局部的问题,其实是身体整体失调的信号。只有从补正气、调脏腑、化湿气这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让腿脚重新变得轻快起来。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医讲究 “千人千方”,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细节不同,用药及加减都会有差异。文中处方仅作科普参考,绝非通用方案。若有雷同症状,务必找专业医生面诊,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药,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恢复,切勿自行套用处方。
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公众号留言,我为你专业分析
亲爱的各位网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
在交流中,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不知如何应对,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存在健康困惑。
现向大家说明: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大家做辩证分析。
但因网络交流限制,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望理解。
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本文内容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 “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侵权必究。最后,希望朋友们再关注《杏仁弘道》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汇融优配-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实盘配资-安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