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是评估电子电气设备在遭受静电放电干扰时能否保持正常工作的关键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认证和质量控制环节。以下从试验核心要素、细节规范及防护关联等方面展开说明:
一、试验核心依据与分类
基础标准
国际标准:IEC 61000-4-2(定义试验方法、等级和波形)。
国内标准:GB/T 17626.2(等同采用 IEC 标准,为国内强制 / 自愿认证的核心依据)。
行业衍生标准:如汽车领域的 ISO 10605、医疗领域的 IEC 60601-1-2 等,在通用标准基础上增加特定场景要求(如车载设备需考虑车身静电传导)。
放电模式分类
适用场景:绝缘材质表面(如手机塑料后壳、显示器玻璃)。
电压等级:通常为 ±2kV、±4kV、±8kV、±15kV(因空气绝缘强度高于导体接触,所需电压更高)。
适用场景:设备的金属部件、裸露导体(如 USB 接口、按键金属触点)。
电压等级:典型为 ±2kV、±4kV、±6kV、±8kV(民用设备多要求 ±4kV,工业 / 军用设备常需 ±8kV)。
接触放电:放电电极直接接触设备导电表面(如金属外壳、接口引脚),电荷通过物理接触注入。
空气放电:电极靠近非导电表面(如塑料外壳、玻璃屏幕),通过空气击穿形成火花放电。
二、试验关键参数与流程规范
核心参数
放电波形: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均需符合 “1.2/50μs” 电流波形(上升时间 1.2μs,半峰值时间 50μs),确保放电能量与实际静电现象一致。
放电次数:每个测试点在正、负极性下各放电 10 次,单次间隔≥1 秒,避免累积效应影响结果。
环境要求:测试在屏蔽室中进行,被测设备(EUT)放置于接地参考接地板(金属板)上,底部用 10cm 厚绝缘垫隔离,模拟实际使用中的绝缘支撑状态。
详细试验流程
按电压等级从低到高测试,记录 EUT 状态(如是否死机、数据丢失、功能中断)。
合格判据:通常分为 4 类 ——
A 类:无任何性能下降;
B 类:短暂干扰后自动恢复;
C 类:需手动干预恢复;
D 类:永久性故障(如元器件损坏)。
导电表面(金属外壳、接口):优先接触放电。
非导电表面(塑料、玻璃):采用空气放电(电极距表面 5-10mm 时触发)。
重点区域:操作面板、按键、指示灯、散热孔、连接器等易受人体接触的部位。
校准设备:使用专用校准装置(如靶板、电流探头)验证 ESD 枪的电压、波形精度。
配置 EUT:按正常工作模式连接电源、信号线(需通过耦合 / 去耦网络,避免静电干扰测试系统)。
准备阶段:
测试点确定:
执行与判定:
三、试验与产品防护的关联
常见失效现象静电放电可能通过传导(接触)或辐射(空气)干扰设备内部电路,导致:
半导体器件击穿(如 MOS 管栅极氧化层损坏);
逻辑电路误触发(如微控制器程序跑飞);
通信中断(如射频模块信号失真)。
防护设计与试验的关系试验结果直接反映产品静电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常见防护手段包括:
接地设计:金属外壳可靠接地,快速泄放静电电荷;
屏蔽措施:用导电材料屏蔽敏感电路,减少辐射耦合;
保护器件:在接口处加装 TVS 管(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压敏电阻等,吸收放电能量;
软件优化:通过程序冗余设计(如 watchdog 定时器),使设备在干扰后自动复位。
四、应用领域与注意事项
主要应用场景:消费电子(手机、电脑)、工业控制(PLC、传感器)、医疗设备(监护仪)、汽车电子(车载终端)等,是 CE、FCC、CCC 等认证的必测项目。
测试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需穿防静电服、戴手环,避免自身静电影响 EUT;
测试期间需持续监测 EUT 的关键参数(如输出信号、运行日志),避免遗漏瞬时故障;
对精密芯片或模块,建议先进行单板测试,再进行整机测试,便于定位问题。
通过 ESD 试验,可验证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抵御静电干扰的能力,为优化防护设计、提升产品可靠性提供关键依据。
汇融优配-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实盘配资-安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