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高原的风携着雪山的低语拂过草原,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玉树州人民政府共同筹备的第三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于7月24日在玉树州玉树市拉开序幕。这是一场摒弃征服的平等邂逅,一次向生命致以谦卑的敬意,更是青藏高原呈献给世界的、满含生机的清晨。
捕捉细微:镜头下的生命平等
七月的光,是玉树最温柔的画笔。它洒在巴颜喀拉山的积雪上,碎成闪闪银芒;穿过通天河畔的云杉林,织成摇曳的斑驳光影;抚过牧人帐篷边的格桑花,泛起无声的涟漪。这一季的镜头,不再追寻宏大的叙事,而是轻吻草叶上的晨露,凝视岩羊蹄印中新生的苔藓,倾听幼崽初次的啼鸣——这些被时光藏起的细节,将在影像中展开,成为生命的轨迹。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曾说:“我们不再追求‘捕获’野性,而是学会‘接住’自然洒向人间的碎片。”在展区,有的影像通过独特光影,展现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有的作品乍看平常,仔细端详,能发现藏在画面里的小生命,带来意外之喜。比如那幅野牦牛幼崽用鼻子蹭母牦牛腹毛的照片,焦点虽落在幼崽颤动的睫毛上,背景里母牦牛鬃毛上的冰碴却像撒了把碎钻,藏着高原最柔软的温度。
这里仍是三江源头的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最初的样子。冰川融水滋养的苔原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支撑着高原的生命脉搏;黑颈鹤掠过水面时,翅尖带起的不是水花,而是千年不变的澄澈。但今年的镜头中,我们更愿做安静的观察者:看雪豹妈妈教幼崽攀岩时,岩石缝隙里的绿绒蒿如何颤动;观察藏羚羊迁徙时,新生羔羊如何踉跄着认识草原;等待一只旱獭从洞口探出头的瞬间,看阳光如何为它的胡须镀上金色;或是蹲在曲麻莱的融雪边,看野牦牛妈妈用舌头舔去幼崽鬃毛上的雪粒时,舌尖带起的冰晶如何在阳光下碎成星子。这些细微的瞬间,比任何壮丽的风景都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展开剩余60%生命的交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玉树从来不缺令人惊叹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现实比影像更震撼——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让每一个故事都如潺潺溪流,在岁月里静静流淌。这片大地是自然的神圣殿堂,岩羊像灵动的舞者,以非凡的技巧飞跃断崖,演绎生命的坚韧;母狼与康巴汉子在领地的边界,维系着微妙又动人的默契,仿佛他们早已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野牦牛群迁徙时,牧民会提前把自家牦牛赶进圈,远远看着那些黑色身影踏过草场,像目送一群沉默的老友。43万玉树人民与无数生灵携手,共同谱写着生态保护的动人乐章,每一寸土地、每一阵微风,都在轻声诉说他们的故事。
此次盛会,每个专题展览都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缓缓铺展。“十大景点及明星物种”采风行的镜头,则像一串穿起自然与生命的项链,在光影中闪耀着三江源的魂魄。昂赛大峡谷的晨雾里,雪豹的尾尖扫过带露的苔原;澜沧江的浪花边,黑颈鹤舒展翅膀掠过水面;通天河古村落的屋檐下,老人凝视着远去的藏原羚群;曲麻莱的山坳里,野牦牛群正把影子投在融雪的水洼里,像在镜中打量自己的模样——这些画面串联起十大景点的壮阔与明星物种的灵动,恰似一部流动的自然史诗。当目光掠过,仿佛能听见雪山融水的叮咚、草原风的吟唱,还有野牦牛喉间低沉的哞鸣,让人心底漫起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敬畏,触摸到自然与生命共生共荣的澎湃脉搏。
七月之约:以温柔拥抱自然
摄影师的帐篷仍在风中轻晃,但他们的镜头已与大地的呼吸同频。有人为了捕捉鼠兔清晨梳理毛发的画面,在草甸上趴成另一块石头;有人守在玉树市郊外,记录苍鹰盘旋的身影;更多人开始关注那些“配角”——高原的苔藓在岩缝间积蓄的水分,如何浸润整片草甸,秃鹫盘旋的轨迹如何完成生命的循环,野牦牛走过的路径上,来年为何会冒出更茂密的苔草。当镜头去掉猎奇的滤镜,我们才看清:所谓的野性,不过是万物遵循本能的日常。
往届展厅里展示的是震撼,今年的长廊流淌着对话。百幅作品不再追求完美的定格,而是珍视那些模糊的光影、虚化的轮廓和偶然入镜的生活片段——就像生活本身,从来不是精心修饰的画册。你会看到母狼回望幼崽时眼中的温柔,和人类母亲毫无二致;会看见岩羊跃过断崖时,蹄下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幻化成金色的花影——那是大地为生命起舞的印记;会发现野牦牛群在雪坡上驻足的剪影,像一行黑色的诗,写在玉珠峰的裙摆上;甚至在某张曝光过度的照片里,能隐约看到牧民与雪豹共享同一片牧场的画面。这些不完美的真实,比任何高超技术都更接近永恒。
2025年盛夏,玉树将以更自在的姿态迎接你的到来:无需盛装打扮,只需带着赤诚之心踏上这片土地;无需过多言语,让高原的风为你解读草木的密语。在这里,中国摄影家协会与青海省文联搭建的不是简单的展台,而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现代文明的喧嚣,那头是荒野永恒的宁静。(李生健)
监 制丨 尼玛松保
发布于:北京市汇融优配-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实盘配资-安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