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师承班开启,跟诊林老师的临床时光里,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早已是诊室里寻常却珍贵的风景。
老师问诊时的提点、辨证时的解惑,学生临证时的困惑、思辨后的追问。
都源于真实的诊疗场景—或许是对一方配伍的探究,或许是对某个脉象的辨析。
这一来一往的对话,藏着中医传承的温度,更凝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进阶密码。
愿这份问答能让同道深知,中医之路需多问、多思、多践,方能在传承中扎根,在临床中成长。
图片
问:老师,初学经方当从何处入手?
答:当以六经为纲,尤重太阳病开阖枢机。
《伤寒论》太阳篇占全书过半,实因太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天地气交。
譬如桂枝汤,非独治风寒表虚证,其调和阴阳、运转中焦之力,暗合圆运动“木火右降,金水左升”之理—桂枝助肝木生发,白芍敛肺金沉降,炙草、大枣培土为中轴,生姜辛散引气外达。
学者须悟此方乃动态平衡之枢机。 问:您用桂枝汤常加减一两味而效显,其中法度何在?
答:变通全在脉证相应。
若左脉弦紧兼腹痛,乃木气过亢克土,必加饴糖成小建中汤,依《本经》“饴糖味甘补虚”以柔肝缓急;
若右寸浮滑伴喘逆,是肺金不降,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经》言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实取其辛温降肺胃之气。
圆运动中,肺胃降则肝脾升,一气周流复常。 问:遇少阳证见口苦胁满,为何您强调小柴胡汤中人参不可去?
答:此问切中要害!
少阳为枢,病则三焦水道壅滞。
人参非为补虚设,《本经》谓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实助太阴脾土运转中气。
脾土得健,方能载肝木上升,引相火归位。
若去人参,则圆运动中轴失守,柴胡升提之力无根,黄芩苦降反伤中阳,必致寒热往来不休。 问:阳明腑实证承气类方众多,如何精准选用?
答:当辨燥结之位:
若燥屎初结结肠,右关实大如弹石,用调胃承气汤—芒硝咸寒《本经》谓“除寒热邪气”,软坚于下;
炙甘草缓硝黄峻下,存胃津。
若燥热盘踞小肠,左尺沉涩而痛,选小承气汤: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本经》载枳实“除寒热结”,专通小肠腑气。
此即圆运动“阳明燥金当降不降,需助其通降”之理。 问:太阴病下利,理中汤与桂枝人参汤差异何在?
答:
脉象为钥!
理中汤证关脉濡弱,属纯虚寒,干姜守而不走温太阴;
桂枝人参汤证则寸脉浮缓,是太阳表邪未解内陷太阴,故加桂枝解肌,借其辛散之力助圆运动中“火生土”之机。
且桂枝配人参,正合《本经》人参“通血脉”之效,使津液上奉而利自止。 问:少阴病但欲寐,为何您慎用附子?
答:少阴本热标寒,须辨水火偏衰。
若尺脉沉细无力、舌淡苔滑,属坎阳不足,投四逆汤助肾水升发;
然若寸脉细数、舌尖红赤,乃离火亏虚,当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降心火,阿胶《本经》言“主心腹内崩”实滋心阴,使心肾相交。
圆运动中,心火降则肾水暖,自能化气上行。 师承心要:经方运用如持枢转轮,六经是框架,圆运动是动力,《本经》药性是基石。
林老师常言:“执方不如执理,执理不如察机。”
学者当于脉证细微处体察气机升降,方得仲景心法真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汇融优配-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实盘配资-安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