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个89岁的老人获得自由,消息一出,让世界都沸腾了。他叫张学良,被关押了整整54年,亲历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巨变。一道落地的铁门,关住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曾经能号令东北的少帅。他出狱后第一时间想的却不是如何享福,而是惦念着能不能再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可命运给了他一条怎样的归乡路?一切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有人说,张学良重获自由是一场迟来的公正,应该马上回家祭祖、看亲友,但也有人坚决反对,觉得一旦他回到大陆,两岸关系会搞得更复杂。媒体炒作、老部下探望、秘密协议,扑朔迷离。张学良到底该不该回大陆?他的条件为什么让人心头一惊?面对记者提问,他又为什么一再推脱藏匿真实心情?一切疑云重重,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真相究竟藏在哪里?
要说张学良,这人命运如同过山车。他曾是东北的少帅,立志抗日,结果因西安事变与蒋介石对峙。1936年,他和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想让内战停下来,一致对外抗日。这事震动全国,可他为救蒋介石安全亲自护送到南京,结果被一脚踢进小黑屋——从南京辗转贵州,再流放台湾,一关就是54年。期间,无数人为他说情,连蒋介石去世时都叮嘱儿子警惕“放虎归山”,防着他“搞事情”。直到蒋经国去世,台湾政坛风向变了,李登辉答应释放张学良。这时的他已经步履蹒跚,想去美国探亲。消息出来后,海峡两岸老百姓心里五味杂陈,有的人觉得他太冤,有的人叹人生如戏。
张学良虽出了“笼子”,但台面的风平浪静下,却暗流涌动。大陆这边派来了老部下吕正操拜访,甫一见面,旧时情谊立刻升温,一番亲切话语下来,气氛一度轻松。张学良似乎马上就能踏上返乡路。然而,他却迟迟没有点头,留下“三个条件”:不要欢迎、不要见记者、不搞恭维。这“三不政策”乍一听淡然,实际满是深意。背后是对政治漩涡的戒备,也是对外界热炒的忌惮。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嘴上说放人,实际每一步都盯得紧,不让他随心所欲。支持者盼他早点回去续写历史,反对者却担心他一举一动会引发两岸新风波,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本来以为张学良接受邀请后,大团圆马上能上演,谁知道剧情突然反转。1991年春节前,大陆专门发出正式邀请函,准备迎接“少帅”凯旋,可这份邀请,硬是被李登辉截了胡。他怒责张学良“忘恩负义”,质问是不是还想玩政变。这一路的顺风顺水,突然变成溃堤之势。张学良顿时绝望,原本一个踏实的归乡梦就这么悬在了半空。这下问题要激化了:大陆这边想人来,台湾那边死死摁住,张学良左右为难,夹缝求生。那些年,他的每一句话都能被政治解读,每一次动向都有人盯着——能不能回去,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危机表面过去,实际上新麻烦一个接一个。张学良还得考虑妻子赵一荻年老体弱,他不舍得抛下她独自踏上归途。爱人在身边,比荣归故里还重要。再加上媒体天天咬着不放,他最怕的是回国变成新闻秀,一辈子的荣辱功过,在闪光灯下被反复炒作。大陆方面虽然一直欢迎,但台湾又在设置重重障碍。他的“自由”其实像一根牵绳——走远一点,就会有人拉回来。两岸关系也因为他的身份越发微妙:统一还是分裂,回归还是背叛,所有想法都卡在这道关口。各种拉锯之下,“回家”变成奢望。他索性和妻子去了夏威夷,躲开纷争,远离喧嚣,把身后事安放在异国的土地上。时间过去,谁也没想到,英雄一生,再没踏回梦中的故土。
张学良这辈子,你说精彩也罢,说坎坷也罢,都像一本翻不完的历史教科书。他54年铁窗生活,换来了什么?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付出巨大牺牲,保住了国家统一;有人说他太天真,棋差一步葬送了辉煌前途。大陆这边热情欢迎,台湾那边翻脸不认,只管给画地为牢,不许越雷池一步。这种“自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说得再动听,还不是绑住手脚的“金链子”。同情他的人不少,挑他刺的人也多。讽刺的是,英雄晚节,不敌权力暗流涌动;想进家门,却成别人手里的政治筹码。媒体天天嚷着要报道“少帅归来”,却没人管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晚年。
张学良一生为国为民,最后却连回乡的路都走不了。这难道不是一场巨大的讽刺?有人觉得英雄迟早会被铭记,也有人认为历史就是看谁最后能写下结局。难道一个人的归乡权,还要被夹在政治漩涡和个人恩怨之间,永远没有答案?你觉得,像张学良这样的历史人物,到底该怎么看待?是民族英雄,还是权力牺牲品?如果换做你,是会踏上归途,还是远走他乡?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聊聊:历史的悲剧,究竟应该由谁来买单?
汇融优配-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实盘配资-安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